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材料科学

  • 核壳NiCo2S4@C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史桂梅;白文斌;

    采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与水热法相结合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NiCo_2S_4@C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方法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核壳结构NiCo_2S_4@C纳米胶囊物相、形貌、表面组成以及电化学储能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NiCo_2S_4@C呈现出明显的核壳结构,石墨碳均匀地包覆在NiCo_2S_4纳米球表面,抑制了颗粒团聚;NiCo_2S_4@C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1558.8 F/g, 5 000次循环后,循环稳定性能保持在90.1%(10 Ag~(-1))。由于石墨碳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导电性,与没有石墨碳层包覆的NiCo_2S_4相比,核壳结构NiCo_2S_4@C具有更高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NiCo_2S_4内核与石墨碳层外壳核壳结构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单位体积内的活性位点和比表面积,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提供高速的离子传输通道,增强了NiCo_2S_4@C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025年04期 v.43;No.164 283-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催化分解水的研究进展

    吴丹;刘旭洋;苏昌林;付雅君;田鹏;于洲;

    随着生产技术的持续进步,含量丰富的过渡金属化合物作为贵金属基材料的替代品因其卓越的电催化分解水活性、低成本及易获取性而备受瞩目。综述了电催化分解水反应的基本原理、过渡金属化合物在电催化分解水中的应用,以及电催化分解水催化材料的性能优化策略。在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催化分解水部分,详细阐述了过渡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及碳化物等材料在电催化分解水中的应用;在性能优化策略部分,重点介绍了掺杂效应、缺陷调控、异质结构建、协同效应及自支撑基底构筑等制备高性能催化剂的方法。

    2025年04期 v.43;No.164 29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 SiCf/Ti剪切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王晴;贾秋月;孟凡玲;张育铭;

    SiC_f/Ti沿纤维方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将其制成单向增强的结构件,可大幅度提高结构件承载能力、减轻结构件重量,该类结构件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针对受剪切应力状态下的SiC_f/Ti结构件(如紧固件、铆钉等),剪切性能测试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复合材料相关的剪切性能测试方法复杂多样,而面向SiC_f/Ti上的适用性尚不明晰。基于此,主要从试验标准、试验装置和试验原理等方面对复合材料的剪切测试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扭转法、拉伸法、弯曲法、切口法和剪切法等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其应用情况,分析了不同剪切性能测试方法对SiC_f/Ti的适用性,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为未来SiC_f/Ti的剪切性能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025年04期 v.43;No.164 296-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资源与环境

  • 火干扰对森林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孔健健;孙广霁;罗品月;姜明海;王瑞丹;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养分循环、支持植物生长和碳固存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其物理性质是支持这些功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自然干扰因子,能够显著改变林下土壤的环境和性质。综述了林火对土壤温度、疏水性、结构和容重等物理性质指标的影响,探讨了这些物理性质变化导致的生态后果,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火后土壤水土流失控制、土壤肥力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火后森林植被恢复和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3;No.164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长三角地区土壤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刘法威;张志涵;

    探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对缓解全球气候问题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InVEST和FLUS模型,预测了2030和2050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情况。根据预测的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00至2050年长三角地区碳储量的时空演变,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储量的驱动因素,为长三角地区未来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0至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呈现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缩小的特征,而在预测的2030和2050年,只有在自然发展的情景下延续了2000至2020年的发展趋势,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抑制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2000至2020年,碳储量水平逐年递减,而2030和2050年在3种发展情景下,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保护、耕地保护和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的驱动因素中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最强,交互因子呈现双因子增强和单因子非线性减弱的特征。

    2025年04期 v.43;No.164 313-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技术管理

  •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驱动要素:技术、市场与政策

    王伟光;李雯娟;张雪峰;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光伏产业已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柱。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光伏产业发展的多种影响因素,但对技术、市场与政策三者协同作用的动态演化尚未深入分析。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了2000至2023年技术、市场与政策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协同作用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技术先进性是产业发展高水平的必要条件,在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其他因素无法单独构成产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协同作用,且这些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组合效应。光伏产业在发展初期由外部市场和政策主导,发展中期由技术、市场与政策协同推动,发展成熟期则主要由技术和市场驱动,政策起到配合作用。不同组态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和技术发展动态优化政策设计,并激发行业协会等市场中介效能。

    2025年04期 v.43;No.164 323-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高端制造业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组态路径

    温凤媛;刘晨阳;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仍缺乏系统性的路径解析。选取我国76家高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在“技术-组织-环境”的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技术、组织与环境三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端制造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过程并非单纯依赖技术、组织或环境某一要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存在数字技术应用、组织规模维度、研发智力水平3个方面的核心驱动条件;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存在4种适配组态,可将其归纳为“技术-组织”和“技术-环境”协同驱动型2类路径。

    2025年04期 v.43;No.164 33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理论与应用研究

  • 网络控制系统最新研究综述

    孙欣;刘鑫蕊;

    网络控制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连接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具有突破地域限制的优势,但其开放性和网络依赖性也引入了诸多问题。首先,系统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信号量化误差、数据包丢失、网络时延、带宽占用和网络安全威胁等问题;其次,在回顾网络控制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控制策略,包括新型量化控制、随机丢包控制、时变时延的自触发控制、变采样周期智能调度控制、动态事件触发控制、DoS(denial of service)攻击的网络控制等;再次,归纳了相关的控制理论方法,包括随机系统法、预测控制法、时延估算与补偿、模糊反馈法、神经网络预测法;最后,提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在未来面临的挑战。

    2025年04期 v.43;No.164 34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基于价值计量的数据资产评估

    孟宪吉;孟焕珺;蔡若琪;

    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聚焦该公司2024年数据资产入表的会计处理与价值分析。基于同方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的财务数据,结合国家数据资产相关政策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系统分析了同方股份数据资源入表的动因、实践、会计处理及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同方股份作为数字信息和智慧能源等产业领域的企业,通过数据资产入表实现了无形资产价值显化、财务结构优化及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针对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实践中存在的确权合规、价值计量、摊销减值等难题,提出了加强数据治理、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强化数据资产评估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对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的价值创造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5年04期 v.43;No.164 35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 基于机器学习与Shap可视化对冠心病患者死亡生存分析与可解释性分析

    刘瑞银;李唯;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特别是心力衰竭引发的死亡率极高。为提升对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研究引入多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并结合Shap可解释性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影响冠心病风险的关键特征变量。基于2015年采集的299例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数据,在模型训练与验证过程中,通过生物统计检验及特征重要性排序识别出血清肌酐和射血分数为影响生存率的核心指标。结果表明,使用这2个关键特征构建的模型在预测准确性上优于基于全变量的数据集,且具备良好的可解释性。研究结果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个体化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2025年04期 v.43;No.164 362-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 高频激光扫描测量线材外径系统

    张长江;宋建宇;王超明;

    针对管状线材快速实时测量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问题,基于CCD阴影法的测量原理,设计以STM32为核心控制器的线径测量系统。采用线阵CCD传感器和相互垂直的2个高频激光光源,最大扫描频率2 500 scans/s,能够实时捕获激光衍射图案。利用STM32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获得被测线材的外径尺寸。此外,该系统还具有RS-485通信接口,可在PC端或TFT可触摸显示屏上实现实时显示测量数据。试验结果显示,该样机在线材直径范围15~24 mm的测量精度误差为±3μm,并能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保持高精度的测量稳定性。该线径测量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大直径管状线材的实时测量,为相关应用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测量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43;No.164 36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孙可;黄淑伟;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面临诸多困境。系统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制约因素,并探索有效的优化路径;深入剖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导师指导、科研实践、评价机制、学术氛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评价体系“重成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抑制了原始创新动力;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或指导方式偏重技能传授而忽视思维启发;跨学科课程资源匮乏与教学方法单一限制了知识融合与思维碰撞;研究生自主科研实践机会不足且挑战性项目参与度低;学术共同体开放协作的文化氛围有待加强。最后,提出系统性优化对策: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与创新潜力评估;构建“导学思政”融合的导师能力提升与激励机制;打造跨学科、项目化、研究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搭建多层次的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平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合作的学术生态。

    2025年04期 v.43;No.164 372-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下载本期数据